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已高度数字化,个人信息被大规模、自动化地收集和存储的情形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围绕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非法利用,俨然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非法产业链,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有所呼,检有所应。近期,我院以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为切入点,通过诉讼判决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的侵权责任,并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监督房产中介公司多方面完善业主个人信息保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基本案情
2021年10月至11月期间,田某某为推销贷款业务,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6934条,其中2473条业主房产信息为房产中介公司职员袁某某、项某某提供。
履职情况
本院经审查认为,田某某为推销贷款业务,未经他人同意,主动非法获取、收集6000余条小区业主信息,属于足以识别公民的个人身份,属于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不仅侵害了业主及其同住人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等人格权利,还具有危害其财产安全的可能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受到刑事处罚的同时,还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公益损害责任。据此,我院依法提起公诉,由于田某某在案件中并无获利且已自行在市级以上媒体公开道歉,我院向一审法院提出“依法判令被告田某某停止侵害,永久性删除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消除损害继续扩大的危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田某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并全部支持检察机关提出的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目前已全部履行完毕。
提供信息的袁某某为房产中介公司法定代表人,项某某为公司职员,两人利用公司业务资源,非法向田某某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该公司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消费者信息安全,放任职员非法传输、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针对本案暴露出的行业监管薄弱环节,我院向行政职能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职能部门收到我院检察建议后,对该公司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了查处,并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书面回复我院,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检察官提醒
01
做守法公民
自觉遵守国家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定,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信息。
02
警惕违法陷阱
提升自我信息保护意识,警惕不法分子利用花式手段“无声无息”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03
依法寻求救济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已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当发现周围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依法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
附件下载: